全民k歌好听的歌曲大全 | 历史推荐歌曲 | 使用教程 全民K歌 - 全民玩的唱歌软件
你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门 » 正文

张生干了崔莺莺谁写的 到底是写给哪个女子的

2022-08-28 15:28:31 | 人围观 | 评论:

分类:

《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是元稹写的。原题《传奇》。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社会背景: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张生干了崔莺莺谁写的 到底是写给哪个女子的

到底是写给哪个女子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这首《离思》诗,当然是写给他所念、所思的心上人的。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有人说,这个“心上人”是他的亡妻韦丛。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对此,诗人也曾表示誓不再娶;但是,也有人说,这个“心上人”不是亡妻韦丛,而是他的初恋“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也自责过……

究竟元稹这个“心上人”是谁,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一桩谜案。

一 元稹与莺莺

元稹在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叫双文的“崔莺莺”。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后来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微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恋爱。《莺莺传》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与张生私会……

北宋学问家赵令畤经一番考证后,确认张生即是元稹无误,且证明崔莺莺系永甯县尉崔鹏之女,她母亲与元稹的母亲皆是睦州刺史郑济的女儿,所以元稹与崔莺莺是表兄妹。就是说,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会真诗三十韵》就让我们看到23岁的元稹与17岁的“双文”者崔莺莺之间,竟已发展到令人乍舌瞠目的偷情“床上戏”了: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 ,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朱唇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限 ,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诉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这是一段极其完整的写偷情过程的诗,说元稹初时调戏莺莺时,遭到了小女子欲拒还迎的忸怩之态,其实早已柔情暗通芳心暗许了;什么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都是据实描写云雨的全过程。写诗的人都知道,没有风流经历的人,是写不出这种风流感觉的诗的。此外,元稹尚有一首《赠双文》的诗,他是这样写的:

艳时翻含态,怜多转自娇。

有时还自笑,闲坐更无聊。

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销。

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只有好色到极致的元稹才有“不敢望回腰”的感觉,如果一望,他还会忍不住再行对莺莺“下手”的,两个人如胶似漆就分不开了。

然而,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贞元十六年(800年),元稹再度赴京应试。这次应试,他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双文者“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始乱终弃了莺莺而娶了韦丛。可怜双文者“崔莺莺”,还盼着云意雨浓的郎君考取功名后回去娶她呢……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句话:始乱之,终弃之。还有两个字:人渣。

二 元稹与韦丛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两人婚后百般恩爱,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

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自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

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甚至有后世诗评家在元稹写给亡妻的诗中解读出元稹不会再爱她人的意思。韦丛也因夫家的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然而,决意不再爱她人的元稹,却在蜀地遇上了美女诗人薛涛,又轰轰烈烈地爱上了……

三 元稹与薛涛

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艺圈最出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但正因为这场爱情也是无疾而终,反倒又一次把元稹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今天。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于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却心比天高。

大历五年(770),薛涛生于长安,其父薛郧是一个京都小吏。

薛涛幼时即天赋过人,相传有一天,薛郧闲坐庭中,看见天井中的梧桐树风姿茂盛,不仅诗意大发,吟出“庭出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两句,此时,年仅8岁的小薛涛在旁应声而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拍手叫好,可一转念,“父愀然久之”,薛郧认为女儿后续的两句诗暗含迎来送往的意思,有不详之兆。薛郧又喜又忧,怕女儿将来步入风尘。现在看来,这句诗仿佛成了她的一个谶语。

安史之乱,薛郧被贬四川,没过几年,他又因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不治而亡。时年14岁的薛涛正值豆蔻年华,母亲没有再嫁人,母女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贫困。薛涛长到15岁,出落得容姿绰约,加上生性聪慧,能诗善赋,通音律,多才多艺。但是,孤儿寡母的现实把薛涛早早抛入自谋生路的境地。贞元元年(785)薛涛被加入了载着官方编制的乐藉。

当时的乐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时尚,象节日乐游、庆典宴会,用来歌舞奏乐,侍宴赋诗,主要是为人助兴。

在一次酒宴中,时任剑南川西节度使的韦皋以巫山庙为题,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提笔而就《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就这样,薛涛很快得到了韦皋的赏识,韦皋让她担任自己的秘书。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

有一天,韦皋突发奇想,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结果,朝廷没有批准,但“女校书”的名号已经被叫开了。

当时,薛涛声名远扬,被人追捧多了,心也跟着膨胀,行为也就没了分寸。据传,当时有人给她送礼,让她在韦皋耳边吹枕边风。这严重影响了韦皋的名声。结果,贞元5年(790年),韦皋把她罚赴四川边陲之地之松州。

这一次,薛涛才算真正明白,自己不论才华如何,终是别人的花瓶。能不能回来,全看韦皋的心情。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薛涛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一个人要活成想要的样子,必须靠自己。薛涛给身己赎身,从此退出娱乐圈,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从此铅华洗尽,成为岁月静好的文艺女青年。那一年,薛涛20岁。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蜀地。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甫一到蜀,便约薛涛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已四十二岁的薛涛便与年仅三十一岁的元稹互生情愫,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薛涛便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然而,三个月的鸳鸯戏水之后,多情也花心的才子元稹离开川地,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薛涛十分无奈。但令她欣慰的是,元稹在彻底将她遗忘前,还给她寄来了书信。

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她写给元稹的一首首诗了。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元稹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却是刻骨铭心的。她朝思暮想,满怀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元稹把薛涛彻底遗忘了,但从薛涛一首首情诗里,我们却看不出她对这一段恋情的后悔,似乎她早就料到了这种结局……然后,她在思念中脱下大红大紫的长裙,换上了素雅的道袍,人生便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是人来人往而车马喧嚣,但她的内心却已寂然,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于是,她把浣花溪边的院子卖了,在碧鸡坊附近筑起一座“吟诗楼”。从此每日读书、写字,与诗文为伴。

薛涛,用她的才情和智慧,温暖了她被元稹遗弃了的那片晚唐的天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首诗元稹到底是写给谁的呢?从诗中最后一句“半缘修道半缘君”猜测,似乎是写给披上道袍的薛涛的……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古今中外,浪漫自由的爱恋不知是不少名作的主题,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也被歌颂流传至今。

故事正是发生在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赶京赴考的白衣书生张生巧遇富家千金崔莺莺,封建礼法观念浓厚的时代,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的开始,注定身份悬殊的两人必将历经磨砺,后在崔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争取婚姻自主,终成眷属。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其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后经历唐、宋、金代多位作家的创作,“王西厢”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对爱情的执着激励着后代无数青年男女。

如今,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一如往初,而见证崔张恋的普救寺也因年代久远墙体受损不让靠近,但仍有不少游客踟蹰、流连在当日崔张挽手漫步的长廊,走过莺莺小道,默念许下美好愿望,再前往击蛙台上落实(石),世事变幻,愿景仍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