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k歌好听的歌曲大全 | 历史推荐歌曲 | 使用教程 全民K歌 - 全民玩的唱歌软件
你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门 » 正文

锄禾日当午全诗 锄禾日当午什么意思

2022-09-01 13:36:47 | 人围观 | 评论:

分类:

全诗:

锄 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全诗  锄禾日当午什么意思

作者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翻译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赏析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读到李绅的这首诗歌,大多数人知道的第二首诗歌,对于第一首所知甚少。是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教科书所选录内容,第一首是吐槽政府官员对农民的剥削,血腥味可谓很重,对小儿教育确实不大适宜,成人阅读倒换是可以的。第二首是描述农民种田的辛苦,在作者同情的意义上,直接指向农民这个主体。第一首直接攻击政府。我们可以在《悯农二首》中真的不必用过多的陈词来解说这二首诗歌。简单地概括,“悯农”就是“血汗”二首。第一首写“血”,第二首写“汗”。

我们在今天已经不知道李绅这二首诗歌的原作到底如何,但根据我个人对唐诗的领会,私下意见认为这应该是一首诗歌。第二首在第一首之上,后人分开阅读,实际上还是挺好的,意义比较具体,但文本难以避免脱离唐诗风格的余声。

原作形式统一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为什么我这样界定呢?因为在唐韵中,午,土,苦,粟,子,死,是属于同一韵律的。再一个原因诗歌描述进度在逻辑上比较符合主体对象的递进关系,先说农民辛苦,再后来说更加严重的是农民被饿死,这就有起有落,有始有终。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呢?《悯农》的原题有的写作“古风”二字,一称《古风二首》。仅说诗歌的体裁形式。应该说,这也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李绅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应该是把唐诗转向更加直白形式语言的历史转折点。因此,新乐府歌词中有三种基本因素:1,古风乐府性质,2,唐风性质,3,新乐府性质。新乐府在唐玄宗时代之后是一种顺应历史变化潮流的诗歌语言产物,非常接地气。它可以被歌姬演唱弹奏,被一般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能听懂。这是梨园文化流窜到民间的历史承应。也是所有唐诗携带的一种独特特征,老少咸宜。新乐府的产生是宋词元曲的直接基础。几乎可以说,没有唐朝的新乐府运动,就没有后来的宋词。

这是一首李绅早期的诗作。李绅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因此,李绅对农民的同情是属于设身处地的环境中真实心灵的表示。我们先简介一下李绅。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李绅(772—846) 唐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李敬玄曾孙。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

《云溪友议》云: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但是,后来李绅当官以后,生活奢侈,晚年诗才退却,再也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了。有如同江淹(444年—505年)一样。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当官以后,便诗才退却,时人称之为“江郎才尽”。江淹以一首《别赋》称颂千古,李绅也是以一首《悯农》被人们铭记在心。

解读一下诗句:

锄禾日当午,这个诗句的原文是“锄田当日午”,后人之所以篡改李绅的原文,是因为根据格律诗的形式来断文。其实这样一篡改,几乎丧失了语言的灵气。后人把“锄田”篡改为“锄禾”,致使今日仍然有人不解“锄禾”的用意何在,因而不断有人质疑。料不知原文是作“锄田”。“锄田”是一种特指,如果理解成“锄禾”,那么就是一种泛指。“日当午”原作“当日午”,“日当午”是没有任何词语意义表征。因为中午的定义就是根据太阳升到天空正中,晒得最猛烈的情况来定义的。

当,正在那个时候的意思。

汗滴禾下土,这里注意理解“下”字。这个“下”不是汗水往下流滴,也不是稻禾或禾苗种植下去的意思,而是描述名词性质,指稻禾下面的泥土。意思是叙述农民的汗水成为稻禾生长的肥料。

谁知盘中餐,这句子中“知”,原文应该是作“念”字。因为“知”字是表意知识,知晓的意思,是比较抽象层面使用的词语,而“念”字是表意心理活动,是描述具体情形的。

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的谷米都饱含着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这个诗句是非常精致的,它把人们的一顿餐饭解构到极限的元素,致使无论语言上还是在意境中,都达到了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境界。

秋成万颗子,这个句子中“成”字被后人有篡改为“收”字。那么原文或到底是“成”字呢?还是“收”字呢?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好判断的。因为二字指向的主体对象是不同的。“成”字指向稻禾,“收”字指向农夫。从“成”到“收”是有一个跨度的。根据“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这个句子的对仗形式和前提设定,原文作“成”字是正确的。作“收”字则是错误的。因为“种”字中本身就已经寓含一个主语成分,后文再次谈及主语或一个隐藏的人称指代完全没有必要。

还原全诗如下:

锄田当日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歌后段“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属于对仗形式,这也是唐风的明显特征。其中“饿死”是做名词使用,并非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饿死”意义。相当于“因饥饿而死”的断词。

从意念上去理解必须在还原的角度和二首诗歌同时进入。但是,在诵读的声律角度,作现今通行的版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较合适。尽管有“以辞害意”和比较费劲的理解之嫌。只要能够进入后文的意境,原则上也无伤大雅。就是词语指称上稍有变动和理解意思形式有一定的差异。如“禾下土”的“下”字,必须做动词性质的转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